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7月, 2024的文章

《停止內耗》讀後感

圖片
  身為一個高敏兼完美主義者,我常因這兩項特質所帶來的內耗痛苦不堪,也因此對生活與職涯上有很大的影響。加上我又是個滿能忍、滿有韌性的人,所以一直默默承受這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。直到最近,體悟到自己已近不惑之年,不想再重複之前不快樂的人生,所以開始找尋擺脫內耗的方式。 如果你跟我有差不多的情況,那這本書適合一讀。《停止內耗》從心理層面剖析了內耗的成因與來源,教導了相對應的紓解方式。我看了這本書後,心情好了許多,有種海闊天空,自己已放過自己的感覺。 本書內容平易近人,既沒有複雜的抽象概念與硬核知識,也沒有流於老生常談的感覺。加上頁數不多,整本書可在三天內看完,相當適合沒有太多時間能運用的人內耗人閱讀。 以下節錄一些我覺得不錯的內容: 1. 高EQ是清楚自己在這個環境中的角色,並扮演好這個角色。EQ無非是對界線的把握,包括時間、關係、場合等界限。高EQ的人也懂得尊重別人界線。 2. 目標感太強的人容易陷入對目標的追逐中,忽略自己感受。 3. 感到生活無趣,其實是一種不敢承擔風險的心理狀態。 4. 完美主義分兩種,一種是思想上的;另一種則是行動中的。前者對未來設想的太美好,目標設定過難,最終在覺得難度過大而放棄;後者則是在一次次行動中不斷苛求與調整,以求最後成果趨於完美。大部分完美主義者屬於前者。 5. 棉花糖實驗創始人提過一個控制情緒的方法-- 在要發作的時候,想想別人會怎麼做。這個建議的原理,是利用理性腦暫時阻斷由感性腦驅動的情緒。 6. 有時我們在跟人往來的過程中感到不愉快,想反應但又顧慮到別人對你的看法,而選擇壓抑自我情緒。實際上,不必為了為別人的情緒負責而壓抑自己的情緒。你有情緒調節系統,別人也有。 7. 別人怎麼看你和你本身沒什麼關係。一個人喜歡你只是因為你做了符合對方審美跟期待的事,反之亦然,所以不必為了別人的期許而勉強自己。大方表達你的感受,沒人會因為你的感受而指責你。 8. 人類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焦慮與無聊中來回擺盪。未達到目標之前感到焦慮;達到目標後發現喜悅不過如此而感到無聊。然後又進入下一輪的設定目標,達成目標的輪迴。 p.s.《停止內耗》這本書的作者是大陸人,而且放在誠品暢銷書籍排行榜上。我一方面得益於作者寫的內容,一方面訝異於其易讀性程度。台灣作者與譯者的語文程度,很明顯地跟不上大陸的;加上大陸在各專業領域都有深耕,以及台灣教育近年來棄守國文與...

《從需求到設計:如何設計出客戶想要的產品(十週年紀念版)》讀後感

圖片
這本書買好幾年了,但因為懶惰,所以直到最近才看完。雖然中文初版是2007年,但到了17年後的今天,書中的觀念一樣適用。 這本書主要講如何將design brief / project brief 中的requirements (下以「需求」稱之)寫清楚。寫清楚的第一要件,就是了解「語意模糊」是讓合作雙方在認知上有落差的最大主因。書中清楚地提到,在客戶提需求時,語意模糊的類別與例子,以及以線性思考的解說方式,帶領讀者了解該如何消除語意模糊。(其實消除語意模糊的方式也很簡單,就是原子化語言,並用邏輯分門別類之。) 除了講述語意模糊的定義與解法外,我很喜歡書中提到的幾個方法: 1. 抓出需求中的功能、特性、限制、偏好、期望。 2. 將上述五項區分成三類。ex: 特性分成必須具備、期望具備跟可不予理會三類。 3. 圖表化符合需求、偏好的解法(設計)範圍,來跟客戶討論雙方認知的範圍是否一致。 4. 測試語意模糊的方式,就是要求對方用自己的方式複述需求,跟需求不一致之處,即為語意模糊之處。 這幾個方法很有用,對我這個10+工作年資的人而言,讓我受益良多。 總而言之,言而總之,我認為這本書非常適合需要跟客戶談專案,制定design brief / project brief的PM、設計經理閱讀,對於設計師的用處不大。但我認為如果設計師讀了,可以增進溝通技巧,降低誤解、誤判客戶需求的程度。 p.s. 我對這本書的翻譯不以為然。譯者是台大歷史系,現(2017)為專業譯者。畢竟不是翻譯或國文系所的,所以翻譯的品質不是很好。 舉例來說, 1. requirement翻成「需求要件」--> 翻成「設計需求」比較正確也比較直觀。 2. ambiguity翻成「語意曖昧」--> 翻成「語意模糊」會比較直觀。 以內容來說,這本書有點磚塊。但如果翻譯上能更平易近人,那這個磚塊感可以大幅降低,這麼一來,讀者看完這本書的興趣與可能性就提高了。